何謂“五服說”?

西周地方政府的組織,曾有“五服”、“五等”的說法。所謂“五服”,就是依據諸侯封地的遠近,分封為甸,侯,賓,要,荒五服。服就是服事天子之邦國。《荀子‧正論篇》雲:

封內甸服,封外侯服,侯衛賓服,蠻夷要服,戎狄荒服。

“五服”說最早見《尚書‧禹貢》:

五百里甸服:百里賦納總,二百里納銍,三百里納秸,服四百里粟,五百里米。五百里侯服:百里採,二百里男邦,三百里諸侯。五百里綏服:三百里揆文教,二百里奮武衛。五百里要服:三百里夷,二百里蔡。五百里荒服:三百里蠻,二百里流。

這段話的大意是:王四周各五百里的區域,叫做甸服:其中最靠近王城的一百里地區繳納帶 秸的穀物,其外一百里的區域繳納禾穗,再往外一百里的區域繳納去掉 芒的禾穗,再往外一百里的區域繳納帶殼的穀子,最遠的一百里繳納無殼的米。甸服以外各五百里的區域叫侯服:其中最靠近甸服的一百里是封王朝卿大夫的地方,其次的百里是封男爵的領域。其餘三百里是封大國諸侯的領域。侯服以外各五百里的區域是綏服:其中靠近侯服的三百里,斟酌人民的情形來施行文教。其餘二百里則振興武力以顯示保衛力量。綏服以外各五百里是要服:其中靠近綏服的三百里是夷人們住的地方,其餘二百里是流放罪人的地方。要服以外各五百里是荒服:其中靠近要服的三百里是蠻荒地帶,其餘二百里也是流放罪人的地方。


周武王滅商以後,把中央王朝直接控制區以外的這塊廣大土地進行了分封。封賞的對象,不僅有神農、黃帝、堯、舜、禹的後人,更主要的是把土地封給周王的同姓和有功之臣。據《左傳‧昭公二十八年》載,當時共封“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,姬姓之國者四十人”。成王時周公又進一步把文王、武王的兒子和他自己的後人分封在全國各地。對分封各地的諸侯,周天子稱同姓為“伯父”,“叔父”,異姓為“伯舅”,“叔舅”。宗法血緣關係把諸侯和周天子緊密地紐結在一起,使這些“封建親戚以蕃屏周”。這種分封制度雖然在商代已開了先例,但當時被分封的邊鄙諸侯與商王朝並無親戚關係,所以時服時叛,而西周把分封製與宗法製結合起來,不僅鞏固了中央政權,也加強了對廣大被征服地區的控制。

西周分封諸侯的爵位,因其封地大小,分為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五等,這些被分封的諸侯,對周王室來說,是“小宗”,而在自己的封地內,對卿大夫來說,則成為“大宗”。大宗是世代相傳,“百世不遷”的。各諸侯在自己的封國內,基本也是按照周王朝的中央職官機構,設官分職,以進行對奴隸和平民的統治.

西周時,周天子享有很大的權威,各諸侯國每年要定時向周王朝繳納貢賦和特殊物資,《左傳‧昭公十三年》雲:“昔天子班貢,輕重以列,列尊貢重,周之製也”;還要定期朝覲和率兵從徵,保護周王朝。此外,諸侯也要對周王的死喪、婚嫁、巡遊盡一定義務。諸侯如不履行義務或冒犯了“周禮”的規定,輕者受到譴責,如《古本竹書紀年》記載:“晉侯作宮而美,康王使讓之”;重者則要被處死,如《史記‧齊太公世家》載,周夷王時,齊哀公因紀侯在周王面前說了他幾句壞話,結果夷王不分皁白就“烹哀公而立其弟,是為胡公”。為了防患諸侯的叛亂,周天子還派人到一些諸侯國去監視,這就是監官,例如周初武王把管、蔡、霍三叔分封在邶、鄘、衛,“是為三監”,這就是為監視商王之子武庚和殷民的擾亂而採取的一種措施。誰知武王一死,因成王年小,暫由周公攝政,這引起了管叔的嫉妒,他便大造謠言,中傷周公,說周公有野心,攝政“將對成王不利”。為平息謠言,周公一面向重臣太公望、召公奭剖明他忠於王室的心跡,以消除他們的疑慮,一面禮賢下士,準備應變。不久,管叔、蔡叔與武庚糾合在一起造反。周公奉成王之命“興師東伐”,“誅管叔,殺武庚,放蔡叔”,消滅“三監”,同時滅掉了隨武庚作亂的徐、奄等國。至此,周人的勢力才真正達到東方。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周公東徵。

西周的中央官和地方(諸侯國)各級官吏,都是由與周天子有一定關係的奴隸主貴族擔任。《左傳‧桓公二年》說:“天子建國,諸侯立家,卿置側室,大夫有貳宗,士有隸子弟”,就是說周天子以嫡長子的身分為王,眾子弟為諸侯。諸侯以嫡長子繼位,眾子弟為大夫。大夫以嫡長子繼位,眾子弟為士。這些奴隸主貴族,由於和周天子宗法血緣關係的親疏而形成嚴格的等級。所謂“卿”,“大夫”,“士”,實際上是一族之長,他們父子相傳,世代相襲,這種等級製和宗法製的相互結合,是西周奴隸製國家體制的重要特徵,保證了奴隸主貴族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壟斷地位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abys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